2007年6月20日 星期三

「第一比第五好?!」 我的第一份古典音樂收藏



我是從國中開始接觸古典音樂。當時的導師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年輕,有幹勁,除了教學之外,對於文學、藝術、電影與音樂有著非常強烈的熱情,他也把這股熱 情傳染到班上。上課的時候,老師會帶著手提錄音機走進教室,大聲地播放薩拉沙提的流浪者之歌,或是莫札特的弦樂小夜曲K.525,還會發放自行製作的講 義,深入淺出地帶領班上欣賞古典音樂之美。老師也會自行製作雷射唱片(當時這項稀有品是這麼稱呼的)轉錄的錄音帶,以成本價賣給學生。殊不知,我的第一份 古典音樂收藏,早在國小階段就已經開始了,而且還是一張絕妙珍品呢。那是由「聲美」唱片公司發行,米開蘭傑里與朱利尼合作演出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不用說,當然是錄音帶了,而且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是未取得正式版權的海盜版。

唸 小學的我,當然不懂古典音樂,家裡除了媽媽曾經買過讀者文摘那種圓舞曲與名曲的的專輯之外,也還沒有接觸古典音樂的環境與風氣。但是,小時後家裡有個墊 板,上面寫著幾個作曲家的名字與圖像,貝多芬,樂聖,蕭邦,鋼琴詩人,莫札特,音樂神童等等,似乎這些名字在我腦海裡悄悄留下痕跡。

有一天和家人去逛市區一家唱片行時,不知道什麼緣故就走到古典錄音帶那一區,看到一排排深黃色包裝的「聲美」錄音帶。貝多芬,這個名字我認得,鋼琴協奏 曲,反正就是鋼琴曲,可能不錯,想聽看看。鋼琴家名字真長,叫什麼「米開」什麼的,難道就是「米開朗基羅」?維也納交響?是不是就維也納愛樂嗎?一堆沒有 答案的問題。不過呢,問題是,架子上的鋼琴協奏曲不只一首。除了第一號之外,還有第五號「皇帝」。那時候我就猶豫了,在一竅不通的情況下,第一號,第五 號,有什麼差別呢?(當然那時候不知道第五號可是世界名曲呢)突然之間有個念頭,「通常很多歌手好像都是一開始好聽,但是愈寫就愈不怎麼樣嗎,失去了創作 的新鮮感與原創力,所以,第一號應該是比較值得聽的曲子!」就這樣,我選了第一號。

就這樣,很湊巧地買到一個著名的版本。只不過想起來當時作決定的理由,還是覺得好笑。很多年之後,自己開始收藏CD,就開始注意這張唱片,不過一直到90 年代,才見到DG公司將第一號與第四號奏鳴曲收錄在同一張唱片中(419248-2;見下圖),沒多久之後得大花版(The Originals)系列則是將第一號與第三號協奏曲收錄在一起的。至於皇帝協奏曲,到現在都還只能買得到單首單張的高價版。

Beethoven_PC_1_PS_4_Michelangeli_Giulini_DG_c.jpg




[06/20/2007]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Endless Mozart ! Aldo Ciccolini et al.

Mozart_PS_v4_Ciccolini_Discover_cover.jpg
最 近大進補,以低廉價格增添三套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錄音,分別是顧爾德(Glenn Gould),伍爾茲(Klara Wurtz),以及最特別的契柯里尼(Aldo Ciccolini)。顧爾德「用料」最精簡,只花了四張CD搞定所有奏鳴曲外加兩首幻想曲,伍爾茲次之,花了一般所需的五張CD的容量,但是只有全部的 奏鳴曲,連通常會搭配c小調奏鳴曲的幻想曲都沒有,殊為可惜。契柯里尼似乎有點不同,總共六張,包含c小調幻想曲。本來以為應該是全集了,不過仔細對照, 似乎就是少了第八號K. 310。有那位前輩知道那一首跑哪裡去了嗎?

契 柯里尼的版本最讓我驚艷,原本只是看便宜買下來,沒想到撿到了寶,灌錄於1990與1991年,算是老大師的新錄音。以前印象中契柯里尼擅長的是薩提,德 布西,聖桑的五首協奏曲等法國音樂,還有一些李斯特,沒想到他的莫札特挺優的,樣式典雅,自然生動,不做作。雖然是小唱片公司(Discover International)的發行,不過音質與製作都在水準之上。

Mozart_PS_best_Ciccolini_Discover_cover_s.jpg
Mozart_PS_v1_Ciccolini_Discover_cover_s.jpg
Mozart_PS_v4_Ciccolini_Discover_cover.jpg
Mozart_PS_v2_Ciccolini_Discover_cover.jpg
Mozart_PS_v5_Ciccolini_Discover_cover.jpg
Mozart_PS_v6_Ciccolini_Discover_cover.jpg

為了找K.310,後來我在阿媽桑查了一下才發現,除了六張專輯之外,似乎另外還有名為"Mozart The Best Piano Sonatas"的唱片,裡頭才有收錄K.310。很奇怪的製作理念。

伍爾茲的版本還沒仔細聽過,印象不深。

Mozart_PS_complete_Wurtz_Brilliant_cover.jpg

這三個版本之中,顧爾德應該算是最著名的版本了吧,以前聽過錄音帶,雖然怪的有特色,但是不是我理想的演奏方式,所以這套應該會暫時維持未拆封的原貌。

Mozart_PS_complete_Gould_SONY_cover.jpg
圖片來源:
[06/14/2007]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李希特:筆記與對話錄」亂談 (二)與小提琴家卡崗(Oleg Kagan)的忘年之交


Richter_Kagan_Gutman.jpg

希特(Sviatoslav
Richter)這本「筆記與對話錄」最有趣的部分,不是他談到任何有系統的的音樂哲學或是鋼琴演奏理論,而是他對自己,以及對許多當代作曲家與音樂家的
評論與印象。設想一個自稱具有過目不忘(或者該說,過目難忘)記憶力的長壽音樂家,出身自二十世紀最優秀音樂家國度,熟稔二十世紀音樂要角,而且音樂詮釋
風格不拘泥俗套或是典型演奏樣式的李希特,從他口中談論音樂前輩後輩同儕,可以保證是耐人尋味的樂趣。他認為歐依斯特拉夫(David
Oistrakh)是他所見過最偉大的小提琴家(p.
117),這點似乎不讓人訝異,不過,他也說,卡崗是歐依斯特拉夫的門徒中最傑出的一位,一等一的小提琴家與真正的音樂家(p.117)。他的觀察會不會
讓您對卡崗產生興趣呢?



據本書背後的Index,以下摘錄李希特筆記本中有關卡崗(Oleg
Kagan)在書中的討論部分。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讀過這些資料之後,我們會發現,李希特與卡崗就像是忘年之交,李希特與卡崗還有他夫人顧特曼的互動相當
密切頻繁,而且李希特在文字中對卡崗的肯定與關懷,溢於言表。

卡崗的錄音大多數由德國的Live Classics唱片公司發行。張張都是值得收藏的精品。幾年前我有幸在http://www.berkshirerecordoutlet.com/以每張六美元購入約二十張,之後就持續收藏中。


(p. 183)
08/10/1971

崗與鋼琴家雷昂絲卡雅(Elisabeth Leonskaja)合作演出莫札特的變奏曲以及史特拉汶斯基的Duo
concertante,留給到場聆聽李希特極為深刻的正面印象。特別是對於兩位音樂家精確讀譜的能力表示激賞,他還特別引述指揮家桑德林(Kurt
Sanderling)對李希特忠於樂譜的讚揚:「他不只有本事彈一手好琴,也能正確地讀譜」(not only can he play well,
he can also read
music.)李希特更寫道,「也許有一天我會和卡崗合作演出,但是這牽涉到很多因素(基於我和歐伊斯特拉夫的夥伴關係,我不應該去找其他搭檔)。」

(p. 188)
04/19/1972

歐伊斯特拉夫的指揮下,卡崗灌錄了莫札特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三號與第五號。李希特認為這張唱片見證了「俄國小提琴樂派的卓然出眾」。歐天王願意替他的得意門
生伴奏小提琴協奏曲,這說明了他的偉大胸襟與對音樂的熱誠奉獻。李希特認為卡崗對莫札特的音樂具有非常透徹的理解,他也再一次寫下將來與他合作的意願。這
張唱片值得反覆聆聽,聽者不只樂在其中,且每次都能增加對這兩首協奏曲真正價值的了解。

(p. 189)
04/26/1972
卡崗與鋼琴家盧比莫夫(Alexei Lyubimov)灌錄了巴爾托克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李希特和歐天王曾經合作過並且留有錄音。李希特推崇卡崗的錄音既清晰又精準。

(p. 209)
01/11/1974
卡崗與鋼琴家雷昂絲卡雅在音樂院大廳演出莫札特的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舒曼的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再度讓在座的李希特印象深刻。他說,兩位音樂家呈現出小提琴的女性陰柔面以及鋼琴的男性陽剛面,使得兩人的合作演出充滿自然和諧的整體感,讓人由衷激賞。

(p. 242)
01/15/1977

希特稱讚一張貝爾格的室內協奏曲的優秀錄音之餘,感嘆喜愛這首曲子的人太少了。他和卡崗曾經合作過的版本,得到樂評人五顆星的高度讚揚,但是卻被唱片公司
從目錄上移除了。(在第254頁,李希特提到他和卡崗灌錄這首曲子的事件,或許是第二次錄音嗎?但是資料卻顯示只有1977年的一個版本)

(p. 244)
04/1977

崗與夫人顧德曼(Natasha
Gutman)等音樂家合作演出李希特的父親所寫作的弦樂四重奏錄音母帶,不幸遭到李希特的嚴厲批評。他認為他們過於偏向華格納與史特勞斯的演出樣式,沒
能適當掌握曲子應有的那種布拉姆斯與葛利格的味道,方向既然錯了,不管怎麼努力,結果終究徹底失敗。他遺憾地說,他應該早一點參與他們的練習,並糾正這種
演奏樣式的錯誤。

(p. 251)
03/25/1978
卡崗在莫斯科音樂院大廳演出巴哈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再次讓李希特十分滿意。他並且決定要演奏這首曲子的鋼琴版本,這樣就可以完全擁有巴哈的協奏曲了。

(p. 253)
06/23/1978
李希特聆聽卡崗與指揮家卡爾李希特(Karl Richter)合作演出的巴哈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兩首布蘭登堡協奏曲。他說卡崗的演出真是無與倫比,Touraine音樂節的觀眾們愛死他了。

(p. 267)
05/14/1980
李希特與卡崗合作的貝爾格室內協奏曲終於由EMI (EMI CMS 764429 CD)
發行。李希特對這個錄音非常的滿意。音樂很棒,而且詮釋的手法也頗具說服力。唯一讓李希特不滿意的缺點是EMI的錄音導播(artistic
director),因為他對樂譜不熟,所以在某些段落中,沒有能夠適當地突顯該樂段的主要樂器。像第一樂章最後面的鋼琴的震音應該是很弱的
(pianississimo),但是導播卻讓鋼琴的音量太大了,未能忠於樂譜上的記載。[這張唱片似乎並不容易取得。LP絕版多年。CD似乎只有收錄在
由法國EMI發行,名為Sviatoslav Richter in Portrait,一套四張CD的專輯中。很遺憾本人尚未購得。]

Berg_Chamber Concerto_Richter_Kagan_EMI_EAC 90165_LP_cover_small.jpgrichter_un portrait_emi_cover.jpg

 



(p. 268)
06/27/1980
李希特聆聽卡崗在Touraine的另外一場音樂會。卡崗演奏了巴哈的第三號E大調無伴奏組曲。李希特非常滿意,他說卡崗骨子裡就帶著E大調的性格,因此讓美麗的音樂洋溢給每個在場的聽眾。[Live Classics有發行相同曲目,也請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介紹。]

(p. 269-270)
08/04/1980

希特今天出席了卡崗的一場音樂會排演,曲目是薛尼克(Schnittke)提獻給卡崗的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這場排演徹底征服了李希特的心。不僅協奏曲是
第一流的演出,非常的有趣,絕對是替卡崗量身訂做所打造的曲子。不管樂團或是獨奏家的表演都是無與倫比。太完美了,李希特竟然沒有任何演出上的建議。李希
特給這個演出打了A+的分數,不僅因為他認同這首曲子,也因為他景仰卡崗。他說:"... I adore Oleg. Period!"

(p. 271)
09/11/1980

希特顯然對於貝爾格的錄音叫好不叫座感到不爽。因為他又再一次提到這個EMI的錄音,雖然在法國與義大利都得到樂評人五顆星的評價,但是唱片公司卻以銷售
量過低為由,很快地就從目錄上絕版。他特別舉費雪迪斯考的講法來支持自己的不滿情緒,費老說:聽過這個錄音之後,「我總算且第一次了解這首曲子。」

(p. 281)
01/09/1982
卡崗與斯康納維(Vladimir Skanavi)演出荀貝格(Schoenberg)的小提琴與鋼琴幻想曲,李希特頗為激賞地表示,「我終於算是了解這首曲子了」(finally made sense to me)。

(p. 308)
05/07/1985
在一場家庭音樂會上聆聽過卡崗演出巴哈兩首無伴奏曲後,李希特寫下這樣的讚辭:
"Oleg
has set himself the truly heroic task of playing all Bach's works for
solo violin. He's preserving through sheer force of will and endless
hours of work. This desire for perfection and this integrity in his
work (I really ca't understand hos one can play this on this
instrument) are bearing fruit. Not overnight, of course, but slowly and
surely. If one thinks of all the worries that he has to contend with
and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usic and if one thinks of the time
spent trying to sort them all out, one can only marvel at the endurance
of this marvellous musician and man."
當時卡崗正與病魔搏鬥,但是他的演出慾望與熱情並未有絲毫的影響。[卡崗演出巴哈六首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的錄音,由Erato發行。非常動人的演出。不易購得。前陣子似乎已經於低價位的Elatus系列再版,值得大家注意。]

 

 

bach_oleg_kagan_erato.jpg
bach_s&p_kagan_elatus_c.jpg

 

(p. 312-3)
12/11/1985
電視播出1984年在普希金美術館的臘月音樂會實況畫面,李希特對於自己演出的入神表情感到不好意思,他認為幹嘛發明電視,聽音樂就好,聽眾的注意力就不會被演出者投入而往往是猙獰的表情給轉移了。

[1990年7月15日,卡崗病逝於慕尼黑,享年僅43歲。]

(p. 339)
08/27/1990

視上播放卡崗在德國慕尼黑的接受訪談的節目。李希特對卡崗當時的處境叫屈,怎能受到這樣
的煎熬。觀看這樣的畫面讓他非常難過。卡崗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幾乎說不出話來,呼吸困難,要正確地用德文說話也很困難。那是卡崗的最後一場公開演奏,李
希特能夠理解他的堅持,但是接受訪談所付出的心力太大了,旁邊一定有很多閒言閒語。而且,旁邊沒有人保護他。

(p. 345)
02/21/1992
卡崗的夫人顧德曼在一處教堂舉行音樂會,演出巴哈的無伴奏組曲第三第五與第六號。當晚的演出性質不詳,可能是紀念卡崗的音樂會,所以顧特曼的心情顯得十分沉重與悲愴,狀況不甚理想。

[不久之前,顧德曼才到台灣演出。]

以上部分內容取材自Sviatoslav Richter: Notebooks and Conversations, by Bruno Monsainge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06/07/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