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李雲迪:sensation or success

音樂會準時七點開始,雖然音樂廳不大,但是現場大概只坐了六分滿,空位很多,其中有或許有將近一半的觀眾是我們這種東方臉
孔。有些是家長帶學琴小朋友來聽。美國音樂廳常見的那種老面孔,穿著悠閒的老先生歐巴桑,倒是不太多見。似乎蕭邦鋼琴大賽首獎這個頭銜,對於打開知名度而
言,還不夠具有吸引力吧。這次我們的座位比上次來聽Joshual
Bell的二樓要來得好,距離舞臺只有大約25-30公尺,在面對舞臺的右方。一台碩大的史坦威鋼琴陳列在舞臺中間。


曲目安排。當晚演出的曲目和預告的節目單相同,並沒有變動。首先是莫扎特的第十號鋼琴奏鳴曲K.330,蕭邦的四首馬祖卡舞曲,第二號夜曲,李斯特改編舒
曼的Widmung,然後又是蕭邦的平靜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下半場則是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安可曲的曲名我沒有聽得很清楚,可能是
Sunflower,旋律非常中國,應該是根據中國的歌謠改編的曲子。


整體風格而言,李雲迪有讓人感覺到似乎行程很急迫似地在趕的感覺。走上舞臺,向觀眾鞠躬致意之後,坐下來之後,花了大約三十秒鐘調整椅子的高度(難道他開
演之前沒有來試琴試音嘛?)就開始彈了。樂曲之間,他並沒有走回後台在走回前台的習慣,只是站起來向觀眾答禮之後,又坐下來繼續下一首曲子。展覽會之畫結
束之後,經過起立鼓掌的三次謝幕之後,他才坐下來彈安可曲。再一次謝幕之後,音樂廳的大燈就亮了。只有準備一首,著時頗讓人訝異。不曉得是不是因為下半場
的曲目消耗太多的體力了。我們在他的休息室外頭徘徊一陣子,想要等簽名,不過主辦單位卻對大家說今天沒有簽名,頗為失望。除了這些細節之外,他的音樂表現
風格也是以偏快的速度來進行居多。


開場的莫扎特,李雲迪似乎還未熱身完畢,有一點生疏,莫扎特輕快的旋律線有些時候被左手的伴奏聲給蓋過去,有些混濁。音色的變化不多,表情的變化主要是透
過音量的控制來表達。(因為我們坐的位置是面對舞臺的右手邊,看不到鋼琴家的手,但是他使用腳踏版的方式倒是看的很清楚。上半場的演奏幾乎只用到右邊的那
個踏板,左腳幾乎沒有使用。顯然他對自己手指的觸鍵頗具自信。)
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呈示部,第二樂章慢板,他該反覆的地方並沒有反覆。第三樂章,李雲迪讓觀眾見識到他的卓越技巧,飛快地結束曲子。現場聽到的感覺,和他在
DG所灌錄的同一首曲子似乎有不小的差異,在唱片中,他的音色比較細緻,整體的平衡感也比較好。


身為最年輕的蕭邦鋼琴大賽冠軍,他的蕭邦自然是拿手曲目。不過,當天晚上的演出中,只有華麗的大波蘭舞曲算是我比較滿意的。夜曲稍微快了一點,也少了一點
冰冷的感覺。他的演奏所欠缺的音色變化,在夜曲中似乎更為明顯。馬祖卡也是快,甚至有點聽不出來是馬祖卡了。第二首原本右手的旋律應該要粒子更清晰一點,
節奏更明快一點,但是在他手中,卻只有快,沒有細節。平靜的行板並不像是秋天早晨野雁在寧靜湖面戲水的的那種安靜,而像是大熱天在日月潭從事水上活動的人
群,大波蘭舞曲終於終於讓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年青人得到解放的感覺,使出渾身解數,猛力敲擊鍵盤。替上半場的演奏帶來適當的句點。李斯特改編舒曼的那首曲
子,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卻是讓人意外的驚喜,或許是上半場最好的演出吧。美麗柔和的主旋律在多聲部的和聲與伴奏中依然很清晰的持續出現。


總體來說,上半場的演奏算是勉強及格,鋼琴家的專注力似乎不夠,狀況並沒有達到巔峰,並沒有產生那種讓人驚豔或是出期不意的感動。常常出現那種急就章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曲子太過通俗的關係。


下半場的『展覽會之畫』,則是當天音樂會的重頭戲所在。我們也終於看到全神貫注的鋼琴家大展所長。穆索斯基的這首曲子原本就是為鋼琴所寫,李希特稱它是俄
國鋼琴曲目的的最上乘傑作,因為曲子不僅要求卓越的技巧,對於音色與力道的控制更是不容有所閃失,而要如何能在負予十多首不同風格與主題的音畫獨特的性格
之餘,依舊能將它們串聯成為一個整體,則是對於演奏家的詮釋能力的一大考驗。『漫步』主題的多次出現,屢屢隨著Hartman畫作的內容不同,而有逐漸融
入其中的效果。除了鋼琴火光四射的炫技展現之外,更有內斂的『內心戲』。稍有不慎,就可能淪為華麗而無內涵的賣弄技巧的庸俗之作。


李雲迪還沒有灌錄過這首曲子,所以可能是替下一次錄音做準備的曲目。從李雲迪的表現看起來,他的技巧的確是游刃有餘,再多的音符,似乎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完
成。一開頭的漫步,速度快的稍快板,像是年青人躍進現代藝術館那樣,充滿朝氣活力,而不是充滿遲疑的老人家踏入大都會博物館的慢條斯理。李雲迪似乎有自己
的話要說。侏擄的段落恰如其份。鋼琴家也開始使用比較多的踏版來製造弱音的朦朧效果,音色也比較多變一點了。兩個猶太人的吵架,不像是腦滿腸肥般咄咄逼人
的商人債主與還不起錢楚楚可憐的小生意人之間的階級鬥爭,而比較像是兩個年青人之間的激烈爭執,只不過一個嗓門比較粗曠,豪氣,理直氣壯一般,一個嗓門比
較細,講話快,但是有理說不清。笨重的牛車在李雲迪詮釋之下比較像是戰車,轟隆轟隆地作響,充滿力道。女巫漫天飛舞的段落,氣勢非常驚人,整個音樂廳彷彿
都要翻起來似地,而鋼琴家使用右腳踏板的頻繁程度與踏下的勁道,更是替這個音畫增色不少。可惜的是,或許是因為前個段落太過激動,突然之間樂曲轉入最後一
首『基輔城門』時,鋼琴家就把以接近最強音的音量與力道來表現,很直接,但是卻讓人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子。不過,接下來就很難逐漸堆砌樂曲的力道,凝聚最
後的高潮了。我們聽到的就只是無止盡的強音,精準的八度,震耳欲聾的左手低音。心中忍不住在想,穆索斯基是不是跟鋼琴有仇,這樣子糟蹋鋼琴,怎麼還不結
束。終於結束了,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但,這是俄國音樂的特色嘛?我心理有個疑問。


安可曲又回到柔情似水的那種中國小調風格,也是他表現得比較好的詩意風格。全場都希望他彈個幾首蕭邦,李斯特,可惜,觀眾的心願沒有得到滿足。


這場音樂會一開始,我自己心中就一直在問,為什麼聲音這麼大,音色渾濁?由於音樂廳不大,而且沒有太多的吸音設備,因此音波的反射本來就會比較多,共鳴
好。上次聽小提琴的音色,細膩柔美,貫穿每個角落。這次卻似乎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莫扎特第一樂章的主題不清楚,左手伴奏的聲音太大。音量一大,效果就不甚
理想。或許也是跟座位有關係吧。不過,就算是小的音樂廳,鋼琴家不也應該用他的耳朵來調整一下使用的力道跟一些控制音色的技巧,以便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呢?但是李雲迪似乎並沒有做任何的嘗試與改變。中場的時候我就想,下半場的『展覽會之畫』可真的會非常大聲了,果不其然。


總而言之,這場音樂會算是展現了李雲迪的實力,擁有驚人的演奏技巧,音樂性也很強。樂曲的選擇與安排也顯示他也可以在炫技的層面上與其他人一較長短,但
是,他需要加強的或許是音色,有時候讓人有太過單調的感覺。舞臺表現風格上,他顯得節制,絲毫沒有動作太大的誇張,不至於讓觀眾分心。但是詮釋風格上,仍
然不夠成熟。不同作曲家的味道好像還沒有掌握住。當然我們不能光就一場音樂會的演出好壞來論斷一位音樂家。我只能暫時得出這樣的結論,李雲迪還是值得注意
的鋼琴家,但是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剛剛在德州慶祝贏得第一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五十週年的范克萊本(Van
Cliburn),獲獎之後沒多久,接受訪問時,談到他自己對於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success)的看法如何時,他謙遜地說,他不覺得自已已經成功,
只覺得自己只算是一時的sensation。李雲迪自己有沒有這種體認,我們不知道。但是,我想也只有聽過他的舒曼,貝多芬,布拉姆斯,甚至巴哈之後,才
能大略掌握他究竟是sensation或是success,究竟是曇花一現或是或真價實的藝術家。


對了,因為沒有簽名會,所以就沒有簽名CD可以拿出來獻寶了。


音樂家:李雲迪(Yundi Li)


時間:2008年3月16日(星期天)


地點:Troy Savings Bank Music Hall


曲目:


Mozart: Piano Sonata in C Major, K. 330


Chopin: Mazurkas Nos. 22-25


Chopin: 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


Schumann/Liszt: Widmung


Chopin: Andante spianato and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Encore: Sunflower


[03/20/2008]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Andrei Gavrilov 演奏蕭邦的練習曲(EMI)

Chopin_Etudes_Gavrilov_EMI.jpg





雖然說像巴克豪斯(W. Backhaus),阿勞(C. Arrau),科爾托(A.
Cortot)等鋼琴界的老大師們都曾經灌錄全本24首的蕭邦練習曲,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波里尼(M.
Pollini)在DG的版本始終是最衷愛的版本。我喜歡他的音色中所帶有的明亮度,不著痕跡渡過萬重山的精準技巧,以及卓越的音色控制。可是當我聽到
Gavrilov這個版本之後,我的喜好有了改變(EMI 1987)。




Gavrilov在加盟DG之前,曾經在EMI灌錄多張CD。這張蕭邦的練習曲或許是他在這個時期最有名的版本吧。Gavrilov採取的是一種完全豁出
去的演奏策略,在卓越技巧的驅使之下,他顯然有意將每一首曲子的詮釋風格推到極致。速度比一般聽到的版本都要來得快。他不求每個音符都要清晰正確的彈出
來,而是將大量音符精準而平衡地控制在整體呈現的旋律線條,以宏偉的氣勢衝進聽眾的耳朵。革命練習曲(Op. 10 No.
12)講究的是左手必須展現波蘭人民群起激奮的氣勢,也是蕭邦本人昂揚的愛國情操的昇華表演。Gavrilov的表現讓人激賞,左手彷彿捲起千堆雪一般,
排山倒海而來。雖然情感的濃烈度或許尚不及於李希特在倫敦的一場實況錄音的版本,在氣勢上卻是不分軒輊。




現在,每當我想要從音樂中找尋那種彷彿賽車一般所講究的速度感,刺激感,與毫髮不差的精準時,我都會毫不考慮地挑出這一張驚人的蕭邦練習曲版本。但是,每回從頭到尾一次聽完,還真的是一件吃力的事情呢。




這個版本最早由EMI發行於1987年,後來多次再版,不管是Seraphim (2001)或是EMI Red Line
(1997)的低價系列,都可以很容易買到。也曾經出現在Double-forte或是Gemini這兩個兩張CD的中價位系列中,搭配其他蕭邦的曲子。




Chopin_Etudes_Gavrilov_Serapham1.jpg



[03/09/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