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歐爾松(Garrick Ohlsson):關於蕭邦作品全集錄音的兩三事

前言:美國鋼琴家歐爾松(Garrick Ohlsson)在1990年代灌錄的蕭邦作品全集(Arabesque),於2008年底由英國的Hyperion公司重新再版發行,更以低價位發行,造福愛樂者(16張,80英鎊)。歐爾松為此特別撰寫一篇短文,記載他對於蕭邦音樂的體驗與認識。個人覺得很有意思,特翻譯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Hyperion網站去下載85頁的解說冊檔案,文末有連結。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關於蕭邦作品全集錄音的兩三事
作者:歐爾松 (Garrick Ohlsson)
譯者為本人。

最先提出這項浩大的錄音計畫的是美國的Arabesque Records唱片公司,他們探詢我是否願意灌錄蕭邦的所有作品。這的確是一項難以抗拒的邀請。我興高采烈地同意這項錄音計畫,但同時內心也體認到這是一項艱鉅的挑戰。1995到1997年之間,我在美國與歐洲主要都市推出多回合馬拉松式的全集作品演奏會,密集投入蕭邦音樂的過程,讓我對於蕭邦的音樂有了更深刻的體認。1970年之後(按:該年Ohlsson獲得蕭邦鋼琴大賽的首獎),我回去波蘭演出過數十回,與華沙愛樂管弦樂團,以及該團的指揮Kazimier Kord有多次合作的機會,我深信他們是參與這項錄音計畫的最佳搭檔。我也與偉大的女中音Ewa Podles熟識,當她同意參與我的錄音計畫時,倍感雀躍。多位知心投緣的美國音樂家們,也很自然地成為共同完成這項錄音計畫的最佳人選。今天可以看到全集錄音由Hyperion集結再版發行,非常高興。

錄製並呈現蕭邦的所有作品,其實也是我多年來持續鑽研蕭邦音樂的自然成果。這些日子以來,我始終試著去瞭解,蕭邦的音樂對於當代能有甚麼樣的啟發?如果在現代,他會用甚麼樣的方式來演奏他自己的音樂?是甚麼樣的因素,讓他得以透過鋼琴彈奏出前所未有的音色與表現境界?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不斷思索與研究他的所有作品的每一個音符,以及他的學生,朋友,同時期的音樂家曾經對蕭邦的鋼琴演奏表達過的看法,當然也包括他本人的書信。

我八歲的時候,首度與蕭邦的音樂建立不解之緣。我父母帶著我到紐約市欣賞多場音樂會。其中有一場是卡奈基音樂廳舉行,Alexander Brailowsky彈奏的蕭邦音樂。數月之後,年紀輕輕的我又聽到一場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的整場蕭邦音樂會。他先從升f小調的波蘭舞曲開始。我馬上就聽入迷了。音樂會以g小調的敘事曲告終,我還記得當時我告訴我自己,從來就未曾聽過像該首敘事曲開頭的旋律那樣美麗的音樂。等到第二主題出現,我的情緒簡直被拋到九霄雲外似地。六首安可曲更是讓我印象深刻。儘管同年齡小孩的願望不外乎要當消防隊員,當時只有九歲的我就告訴自己,我要當鋼琴家。

1970年,我成為第一位獲得華沙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美國人。當年,我原本正為著該報名參加六月舉行的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或是秋天舉行的蕭邦鋼琴大賽,而拿不定主意。我的老師Rosina Lhevinne認為我參加柴可夫斯基大賽的勝算比較高,因為俄國人向來喜歡美國人彈奏的風格,大格局,技巧絢麗,音色光輝,相較之下,波蘭人比較欣賞鋒芒內斂,優雅,平衡的演奏風格。況且很多波蘭人始終相信,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夠表現出他們民族音樂的精髓,例如馬祖卡舞曲,因為他們就是喝著波蘭奶水聽著波蘭舞曲長大的。結果我不僅贏了冠軍,並且還獲得最佳馬祖卡演奏獎項。當我載譽歸國時,簡直讓Lhevinne女士跌破眼睛,很多波蘭人也快要昏倒了。我之所以能夠成功獲獎,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我的另外一位老師,Olga Barabini,她本人曾是阿勞(Claudio Arrau)的學生。當我對她表達要參加蕭邦大賽的意願時,她找了幾位波蘭的舞者示範波蘭舞曲應該怎麼跳。她也找了一位優異的波蘭鋼琴家Maryla Jonas的錄音,馬祖卡舞曲彈得真是道地。波蘭人當時對於首度由美國人抱走蕭邦大賽的冠軍,感到震驚,這點毋庸置疑。而我當時在波蘭以及捷克的某些地區演奏的時候,的確碰過一些狀況,有一小群信奉民族主義的音樂家相信,外國人是絕對不可能彈好蕭邦的。他們的講法把蕭邦當成侷限於地域性的作曲家,事實上,蕭邦的音樂遠遠超越民族國界的藩籬。

我認為蕭邦的音樂就像是鋼琴家的傳世寶典(Rosetta Stone)。雖然當時他所彈奏的樂器仍然屬於發展中的過渡階段,尚未具備當代鋼琴這般表現力,但是他憑著卓越的直覺,掌握了鋼琴音樂的精髓與發展潛能。我曾經和多位欣賞蕭邦作曲功夫的作曲家長談,他們非常欣賞蕭邦在處理於伴奏部份的作曲技巧,營造出一種穩固的音樂聲部流動,來支持,強化美麗的主旋律,甚至相互輝映。蕭邦瞭解踏板,聲部,音色的各種可能性,也知道兩雙手的技巧極限所在。

蕭邦音樂的本質堅若金剛,但是聽起來卻如同天籟一般,充滿即興感,甚至吹彈可破:這正是弔詭之處。表演者必須先掌握這兩個相互制衡的面向,才能進一步嚐試在兩者之間採取一種表演的策略。如果辦不到這點,他的演奏就有失蕭邦音樂的精髓。蕭邦的確是卓越的即興演奏家。音符與旋律源源不絕地自然湧現。然而,在這些即興風格背後,依舊存在著扎實的古典骨架:講究平衡,合乎比例的形式,美學特質,以及無與倫比的優雅。巴哈與莫札特是蕭邦的楷模。我非常景仰他如此注重古典主義的形式,也欣賞他的許多音樂中所表現出的豐富對位應和。從許多方面來看,蕭邦堪稱是浪漫派作曲家當中,最具有巴洛克味道的作曲家。我認為,不管是大曲或是小曲,都展現出他在作曲形式方面的天才。雖然他不曾寫作過真正大部頭的曲子,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些曲子,例如降b小調的詼諧曲,或是搖籃曲,你就可以體會,蕭邦絕對是掌握過門,比例與形式等要素的高手。

蕭邦是最偉大的音樂開創者之一,也是最精通和聲之妙處的作曲家之一,影響著整個19世紀的作曲家,包括華格納在內。然而,在20世紀初期的音樂圈當中,他常常被當成只是因為沙龍音樂作曲家,以香水為墨,為取悅名門貴婦而作曲。但是,他的每一首曲子本身都是獨具風格的大師傑作,我們可以說,蕭邦有生之年出版的作品中,每一首都是擲地有聲的傑作,除了c小調奏鳴曲第一號之外;不過,即便是這首三流的失敗曲子,還是有扣人心弦的慢板樂章。與鋼琴協奏的曲子,也常常被忽略。白遼士(Berlioz)曾經這麼寫:「協奏曲值得聽的就僅僅只有鋼琴的部份;管弦樂團的部份根本一無可取之處,只會呆板的打拍子伴奏,一點幫助也沒有。」且聽本輯錄音中,華沙愛樂在Kord的指揮下,發出溫暖而澎湃的音色,就會瞭解白遼士的那段評論的錯謬所在。

在漫長的研究與錄音過程中,我個人最重要的發現就是,蕭邦的音樂其實非常的耐聽,耐彈。不管你已經彈奏過多少遍,不管你重頭仔細學習樂譜多少遍,總是會讓你找到新的發現,新的想法。蕭邦就像是一株向光性的植物。每一片葉子的顏色與質的都不相同。他的音樂絕非死板一成不變。你必須要一次又一次地回來接近它,瞭解它,欣賞它。

我要特別感謝Marvin M. Reiss,他是Arabesque Records的老闆兼執行製作,沒有他,這項錄音計畫永遠不可能實現。

可以在Hyperion網站獲得更多資訊,並下載厚達85頁的精美解說冊全文,內有多張珍貴照片。
網址是:http://www.hyperion-records.co.uk/al.asp?al=CDS44351/66

直接下載解說冊PDF檔案的連結:http://www.hyperion-records.co.uk/notes/07e872927d60cc0e/44351-B.pdf

[02/25/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